就像2005金球奖电影《杯酒人生》中女主角Maya在影片中的经典台词:"红酒是有生命的,而且它在不断的变化并变得更加复杂。葡萄被采摘下,酿成红酒,红酒逐渐成熟,达到状态。之后便开始了它稳定的、然后衰老的过程,就像人生中的61年。"
而赏鉴、品尝与收藏红酒,就像体味人生。
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籽和葡萄酿酒技术后,葡萄酒开始在生根发芽。但一直从西汉到清初,这种本土制造的红酒也仅供皇宫贵族品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红酒进口量开始逐渐增长。越来越多崇尚健康饮酒方式的人开始尝试红酒,时至今日,他们中的一些人则开始以私窖收藏红酒。
生长在北京的"老外"柯鲁喜欢南澳大利亚(Australia)地区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生产,带有辛辣味的席拉(Shiraz)酒;游走美国(USA)十多年的吴剑心则只选择来自法国(France)葡萄酒之乡波尔多的之作;而在新西兰(New Zealand)长大的上海人周巳晨则对目前新西兰(New Zealand)盛产的黑皮诺(Pinot Noir)葡萄酒情有独钟。然后,具有贵族气质的吴剑心打造了一间华丽宽阔的酒窖;沉稳安详的柯鲁把酒窖安置在家中隐蔽的地下室内;而有着酿酒师工作经历的周巳晨则在自己的地下酒窖中布满了各种先进的控温、控湿仪器。林林总共的各种珍稀红酒背后,凝聚了爱酒者相同的生活方式。每一瓶红酒的珍藏经历,又映射出主人截然不同的杯酒人生。
柯鲁:皇城根下的酒窖
北京"老外"柯鲁的家坐落在广源闸桥,紧临着昆玉河。这座不太大的四合院里种满了槐树和枣树,两层高的小木楼就掩映在葡萄架和绿树之中。在敲开这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小木门之前,谁也想不到盖起这座房子,并一直居住于此的是一个外国人。
创建了进口和销售葡萄酒量的公司--名特食品葡萄酒公司的柯鲁先生总是强调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的母亲伊莎白是加拿大(Canada)传教士的女儿,一家人在北京定居。
1949年出生的柯鲁从小就生活在北京。他真正开始体验红酒,却是在美国(USA)的加利福尼亚。1978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后,他与妻子马尼一同前往美国(USA)读书。在阳光灿烂的加州,他开始接触红酒。"当时,在美国(USA)的我只是一个来自外国的穷学生",柯鲁笑着说,"闲来无事的时候,常常跑去葡萄园散步游玩。碰到朋友,我们就一起凑钱买当地比较便宜的盖洛酒(GALLO)喝。那时,我对葡萄酒并没有太深了解,喝酒完全是图个开心。"这种在阳光下的葡萄园中与朋友分享红酒的生活,是柯鲁在美国(USA)快乐的记忆。柯鲁喜欢的电影便是《杯酒人生》,他尤其欣赏编剧创作的对白:"只有在加州酒园生活过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对白。,机智,又不乏辛辣--这也是加州葡萄酒的酿造风格。"
拿到斯坦福大学的东亚史硕士学位后,柯鲁先后在国外的能源贸易、交通运输公司工作。1996年,在尝试过几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后,柯鲁决定把公司的工作内容全部转移到进口葡萄酒上。柯鲁开始环游世界各地的着名酒庄,了解各种葡萄酒文化、酒庄历史故事、当地风俗文化和酿制工艺,比他用于品酒的时间还要多。
除了看重葡萄酒的口味,一瓶红酒本身凝集的历史和文化,同样是让柯鲁为红酒加分的原因。在他的众多收藏中,有一瓶来自加州科波拉酒庄(Niebaum Coppola)的1986年红酒。卡波拉酒庄坐落在在Napa葡萄酒的产区Rutherford镇,它的主人正是执导过电影《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86年的他在电影界已经很有威望。"我次看到这瓶酒时,非常欣喜。"柯鲁说,"那时的美国(USA),流行起一股名人酿酒的热潮,许多明星败下阵来,但科波拉酒庄生产的酒品却赢得了业内人事的赞扬。这让我非常钦佩他。"柯鲁说:"1986年采摘的NAPA葡萄本身的品质也很好,当年的葡萄酒很值得收藏。"当柯鲁将这瓶葡萄酒带回国后,他一直不舍得喝。他的儿子出生于1986年,柯鲁能想到的,送给儿子的的结婚礼物就是这瓶红酒了。
再也没有比发掘一间酒窖,让爱葡萄酒的收藏家更惊喜的事情了。柯鲁的酒窖,更像上天的礼物。那时候的情形是,随着柯鲁私人收藏的红酒逐渐增多,他越来越渴望拥有一间酒窖。这时他想起多年前一个朋友曾告诉他,他住的四合院附近地下本来是有一口地窖的。柯鲁专门请工人来发掘。两个星期过去,工人还是没有挖到地窖,但是柯鲁坚持不放弃。他每天回家的件事便是查看挖掘的进度。终于,工人在地面下3米多的地方发现了酒窖,柯鲁急不可待地下去查看。"它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比我预想的更大,保存得更好,更坚固,更漂亮。"柯鲁说:"这完全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